“感谢救治团队的努力,让我重获新生。”8月16日,提起3个月来的烧伤救治经历,34岁的张先生唏嘘不已。
5月18日晚,在广州打工的张先生,忙碌了一天,带着全身疲惫回到市郊出租房准备做饭,悲剧瞬间发生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声巨响,顿时烟雾弥漫,火光窜出,液化气泄漏爆炸了。闻声而来的邻居们紧急拨打120,将其送往当地医院救治。
医生检查发现,张先生除了头顶和腰间2%的皮肤外,全身呈焦痂、皮革样,头发烧焦,口鼻咽腔大量黑色粉尘,声音嘶哑,情况十分危急。
当地医院组织紧急抢救,家人闻讯从河南老家赶到广州。在重症监护室门口,焦急等待的家人被多次告知张先生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张先生的父亲老泪纵横:“我的儿子才34岁呀,请你们救救他!”
绝望之际,张先生的家人打听到家乡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河南省烧伤诊疗中心,成功救治许多大面积烧伤患者。张先生的家属重新燃起希望,立即联系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请求救援。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主任夏成德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情后,迅速汇报医院,商讨救援计划,果断派出烧伤重症小组跨越千里接力救治河南老乡。
路途遥远,道路颠簸。休克状态、脏器功能和气道等问题时刻考验着烧伤医师的救治功底和应对能力。
在高速上,医护小组全程紧盯监护仪,根据病情不时调整用药和仪器参数,不敢有丝毫懈怠。
时间就是生命,在千里之外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重症监护室里,床位和所有抢救设备全部准备就绪。
BICU(烧伤重症监护病房)医师推着平车严阵以待,各辅助科室和手术室绿色通道也都全部待命。
随着120警报声响,抱稳监护仪,扶好呼吸气囊,以最快速度将患者转移至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与死神较量的大战正式拉开帷幕。
各路管道的建立,呼吸机、心电监护的连接,抗休克、抗感染、保护脏器、营养支持等有条不紊地进行。
烧伤中心紧急成立救治小组,制定救治方案。
对于烧伤患者来说,封闭创面是根本。常规手术方式有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meek(米克)植皮。
对于张先生来说,还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异体皮费用太高,自体微粒皮移植家属不能接受。
BICU的抢救小组讨论再三,取得家人配合,决定选择亲属献皮,为张先生实施第一次切痂亲属供皮混合移植手术。
术后,3小时后,张先生安全苏醒过来,医生和家人都松了一口气。
此后一个月,在医护人员的艰苦努力下,张先生头部创面已愈合,为下步治疗打下了基础。
之后,救治团队又继续采用三合一的皮片移植法,分次分批地进行手术,终于张先生病情逐渐趋于平稳,历时40多天的抢救治疗,张先生转入普通病房。
但是,很快新的问题出现:亲属供皮出现排异性,移植的异体皮部分开始脱落溶解,并发严重的创面脓毒症。加之张先生免疫系统破坏,感染症状来势汹汹,反复高热40℃左右,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株。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中心病区主任田社民,立即组织科内讨论治疗方案,决定立即浸浴清创。这样可以冲刷掉创面大量细菌、毒素以及坏死组织,同时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双管齐下。
手术室里,医务人员密切配合为张先生浸浴、扩创、包扎。每次手术都在4个小时以上,手术衣湿透了一遍又一遍。
为了有效覆盖创面,他们摒弃亲属供皮,接下来只用患者自体皮肤,既要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要有效覆盖创面,一次次都由人工修剪成小邮票皮,每次手术都能看到希望和成效。
张先生病情不稳定时,主管医师杨焕纳就住在南院区病房观察,以便能及时救治患者。
就这样,张先生的创面在一点点缩小,各种救治管道在一个个撤离。
在经历了8次植皮手术,10次浸浴疗法后,张先生站起来了,可以走路了,34岁的生命之光再次被点燃。目前,张先生烧伤创面已愈合,正在康复治疗中。(记者丁玲 通讯员徐志霞 )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声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